“一個坑,兩塊磚,三尺墻,圍四邊,捂鼻子,踮腳尖……”談及村里的廁所,四川省丹棱縣齊樂鎮(zhèn)梅灣村黨委書記雷行建仍記得流傳已久的順口溜,那些“臟亂差”的場景也一股腦浮現出來。“現在都裝上了新廁所,按下按鈕就能沖水,干干凈凈、美觀方便,比以前強多咯。”雷行建話鋒一轉,言語中盡是欣慰,改廁以來村里真是大變樣了!
這背后,是丹棱縣“廁污共治”新模式的長期探索和執(zhí)著實踐:將農村廁所改造與生活污水治理相結合,實現廁所糞污與生活污水的協(xié)同治理,從而改善居住條件、提高環(huán)境治理質效。2024年該模式入選全國鄉(xiāng)村建設創(chuàng)新十大典型案例,其經驗成果正向全國推廣。
丹棱的農村改廁如何推進?生活污水治理又如何被納入其中?以“廁污共治”為原點,村子里還發(fā)生了哪些變化?日前,記者深入丹棱縣一探究竟。
廁所改造標準化
隨意走進梅灣村的一戶農家小院,傳統(tǒng)旱廁都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整潔明亮的獨立衛(wèi)生間。白墻灰瓦、簡單大方,室內鋪設的防滑地磚光潔如新,沖水馬桶、陶瓷洗手臺等設施一應俱全,讓人徹底改變了對農村“如廁”這件事的刻板印象。這場由內而外的蛻變,正源于2018年丹棱縣開展的“廁所革命”。
位于四川盆地邊緣的丹棱縣境內山區(qū)、丘陵、平壩各占三分之一,復雜的地形條件和分散農戶的居住特點,使得當地長期面臨農村廁所糞污和生活污水“布局難、收集難、處理難”的治理困境。為此,從2018年起丹棱縣就確立了“規(guī)劃先行、整體提升、監(jiān)管并用、長效運行”的工作思路,通過“四個一批”(新建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開放一批)改造方案,嘗試在推進高標準改廁的同時,創(chuàng)造性地將舊糞坑、舊沼氣池改造為三格化糞池,并配套建設管網系統(tǒng),以此實現“廁污共治”的最終目標。
“在改廁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五有五無’的標準。”縣生態(tài)環(huán)境局農村自然生態(tài)股股長蔣漢勇熟悉每個新改造廁所的細節(jié),“要做到有門、有頂、有水箱、有便池、有洗手盆,無異味、無污垢、無垃圾、無雜物、無積水。同時,還嚴格要求廁所使用面積不得低于1.8平方米,確保每家每戶都達到標準。”
雷行建站在自家新改造的廁所前感慨:“現在冬天上廁所再也不用往院子里跑了,村里還建設了污水管網,每戶只出500元就能把污水接入主管網、流入處理站,再也不會出現污水橫流的情況。”
在這個小院里,可以看到一根管道連入主管網,如毛細血管的末梢構建起全村的污水處理體系。“對于像梅灣村這樣,距離污水管網2公里以內、聚居程度較高的城鎮(zhèn)周邊區(qū)域,我們充分發(fā)揮城鎮(zhèn)污水處理廠的規(guī)模效應。”丹棱中車水務有限公司生產運營保障和綜合管理部部長范佳俊介紹,“農戶污水被納管接入城鎮(zhèn)生活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處理后的中水可以回用于綠化澆灌、道路沖洗等用途,實現水資源循環(huán)利用。”據了解,目前全縣已建成15座污水處理廠(站),覆蓋了9個集鎮(zhèn)及5個聚居區(qū)的3000余戶農村居民。
截至目前,丹棱縣累計完成農村“廁所革命”整村推進項目50個村(社區(qū)),新(改)建無害化衛(wèi)生廁所4.2萬戶,實施“廁污共治”1.1萬戶,農村衛(wèi)生廁所普及率達95%,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100%,蹚出了一條丘陵地區(qū)農村“廁污共治”的特色之路。
糞污利用資源化
清晨的陽光灑在齊樂鎮(zhèn)龍灘社區(qū)村民張麗珍家的小院里,她彎腰掀開院角的井蓋,用瓢子舀出清水澆灌自己侍弄的花花草草。“以前這些生活污水倒在院里、路邊,夏天異味特別大,如今這些水能用來澆花了,整個院子都清爽了。”
說起這套系統(tǒng)的工作原理,蔣漢勇介紹:家里廚房、浴室產生的“灰水”,廁所產生的“黑水”,先進入格柵沉渣池過濾掉大顆粒雜質,隨后流入調節(jié)池初步沉淀;經過隔油沉淀的水再進入厭氧發(fā)酵池,經過十余天的厭氧發(fā)酵降解有機物,隨后流入沉淀池,變得清澈透明,可用來澆花、灑水抑塵。沉淀池中還安裝了小型抽水泵,通過軟管連接廁所,沉淀后的水還能用來沖廁,不用的水經濕地吸附后可以外排。

“改廁過程中,化糞池改造政府補助了1000元,生態(tài)濕地系統(tǒng)補助了3500元,我們大概出了500元,剩下的都是自己投工投勞。”張麗珍掰著手指算了一筆賬:“一開始覺得投入大,現在還是太劃算了。不僅省下了水費,處理后的水用來澆花種菜,連肥料錢都省了不少。”
在丹棱縣,像張麗珍家這樣的改造并非個例。日前,丹棱縣根據“宜聚則聚,宜散則散”的原則,針對農戶居住特點、生活需求等推出了三種差異化“廁污共治”方案:對于居住在相對分散地區(qū)的農戶,通過改造舊糞坑、舊沼氣池,新增人工濕地的方式,無害化處理生活用水和糞污“黑水”;而對于農戶集中居住、常住30人以上的自然村聚居點,采取微動力“一體化”處理設施更加高效;對有施肥需求的農戶,則實施就地消納模式。這種因地制宜的做法,既解決了污水處理的難題,又實現了資源的循環(huán)利用。
截至目前,全縣建成三格式化糞池、生態(tài)濕地池等1.5萬余座,覆蓋農戶3萬戶,已建成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128套,受益農戶2400余戶。
管理維護常態(tài)化
在順龍鄉(xiāng)幸福村村民龔利華的院子里,龔利華正忙著接水管、啟動水泵,從屋外的三格化糞池中抽取經過充分發(fā)酵的糞液。“現在澆果樹都用這個水,化肥錢省了不說,果子長得更水靈。”他撫摸著枝頭飽滿的柑橘,臉上洋溢著收獲的喜悅。這種“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循環(huán)利用模式,讓村里大部分農戶已實現了“戶用設施自主管、資源利用不出戶”的效果。
如今在丹棱縣,處理多余的糞污早已不是村民們的煩心事。“只要一個電話,抽糞車半天內準到。”龔利華指著自家墻上醒目的服務熱線說,專業(yè)化的糞污轉運隊伍會將收集的糞污運往大型果園或集中處理池,實現資源化統(tǒng)一利用。
便利服務的背后,是丹棱縣創(chuàng)新構建的“三位一體”管護體系,打造“農戶+服務隊+企業(yè)”的協(xié)同機制:農戶負責日常維護,專業(yè)服務隊提供技術支持,企業(yè)承擔市場化運營。政府通過“財政獎補+有償服務”的方式,建立起從建設、管護到資源化利用的全鏈條管理體系。
“村‘兩委’還將設施管護納入‘村規(guī)民約’,推行每月2元的眾籌管護模式。”蔣漢勇告訴記者,這筆小小的投入匯聚成村級管護基金,專門用于管網維護和設備更新,實現了“小投入辦大事”的民生效果。“‘縣級補助+村民自籌’的資金籌措方式,既保障了設施長效運行,又培養(yǎng)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識,利于建立‘村民參與、建管并重’的長效治理管護機制。”蔣漢勇說。
數據顯示,目前丹棱縣已累計建成污水處理設施1.55萬座,糞污基本實現無害化處理或資源化利用,每年可減少化肥使用450噸,實現水資源循環(huán)利用7.3萬噸,真正走出了一條經濟可行、生態(tài)友好的農村“廁污共治”新路徑。

編輯:金艷
責任編輯:余鳳
編審:吳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