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融媒記者 李秋玥 歐亞非

活動中,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院長助理白樹虎在歡迎詞中表示,學院所在地是中國核聚變事業(yè)發(fā)源地,承載著厚重的歷史使命與科研責任,希望通過此次活動,加強學院與媒體之間的交流合作,共同講好科技故事,傳播創(chuàng)新精神。

據悉,1965年,隨著國家重大部署的推進,我國最早從事受控核聚變科學研究的大型專業(yè)研究所落戶樂山。一大批科學家來到這里,做驚天動地事,當隱姓埋名人。1984年9月21日,樂山肖壩的一座山坳里傳出陣陣喝彩聲——歷經8年建設,被譽為“人造太陽”規(guī)模實驗裝置的“中國環(huán)流器一號”誕生。科學家們在該裝置上取得了5000多項科技成果,并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實現了受控核聚變由原理探索到實驗研究的重大突破,讓我國躋身世界核聚變研究前沿。2011年,中國核聚變博物館依托環(huán)流一號舊址建成開放。

記者在現場看到,該館不僅實物展示了中國環(huán)流器一號實驗裝置,還有詳實的圖文資料展示核聚變科技的成就,講述先輩們研究核聚變歷程中刻苦鉆研、砥礪前行、矢志科技報國的初心和他們不懼艱苦、無私奉獻、勇攀高峰的寶貴精神財富。

據介紹,受控核聚變又稱“人造太陽”,是未來能源的重要方向,被認為是解決人類能源問題的“終極答案”。2023年8月25日,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huán)流三號”首次實現100萬安培等離子體電流下的高約束模式運行,突破關鍵技術難題,標志著我國磁約束核聚變研究向高性能核聚變等離子體運行邁出重要一步。
編輯:鄭皓勻
責任編輯:張翠娜
編審:韓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