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不僅是對全黨同志的深情囑托,更是對全體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廣大黨員干部需深刻理解“人民至上”的內涵,以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暖民心、集民意、問民需,將改革的溫暖陽光灑滿每一寸土地,讓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全體人民群眾。
站穩(wěn)人民立場,以“真心”換取“民心”,共筑信任之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也是改革最深厚的土壤。黨與人民風雨同舟、生死與共的歷史,證明了只有站穩(wěn)人民立場,改革才能擁有最堅實的支撐和最強大的力量。從醫(yī)藥價格的親民調整,到住房條件的顯著改善,再到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逐步修復,每一項改革舉措都深深烙印著“以人民為中心”的印記,彰顯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為民造福的不懈追求。廣大黨員干部要深刻認識到,改革不是高高在上的政策制定,而是貼近民生的具體實踐。黨員干部必須深入基層一線,走進群眾家中,從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入手,變被動為主動,將服務送到群眾的心坎上。通過真抓實干,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改革舉措中都能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變化,從而在心中種下信任的種子,匯聚起推動改革不斷前進的強大動力。
厚植為民情懷,以“誠心”凝聚“民智”,共創(chuàng)改革偉業(yè)。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廣泛匯聚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廣大黨員干部應樹立“以人民為師”的謙遜態(tài)度,深入基層,傾聽民聲,匯集民意,將人民群眾的實踐探索和寶貴經(jīng)驗作為改革創(chuàng)新的源泉活水。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走訪、座談交流等多種形式,搭建起政府與民眾之間的橋梁,確保改革決策既符合客觀規(guī)律,又體現(xiàn)人民意愿。同時,要充分激發(fā)人民群眾的首創(chuàng)精神,鼓勵和支持他們在各自領域大膽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形成人人參與改革、人人支持改革、人人推動改革的良好局面。在這一過程中,黨員干部需用真誠的態(tài)度和開放的心態(tài),以“誠心”凝聚“民智”,吸引更多民眾參與到改革中來,讓改革的每一步都凝聚著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
辦好惠民實事,以“細心”贏得“舒心”,共享幸福果實。改革的目的,在于增進民生福祉,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從“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進,到教育、醫(yī)療、養(yǎng)老等領域的全面改善,每一項改革成果都是對人民幸福生活的直接回應。廣大黨員干部應當厚植“人民至上”價值理念,將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作為改革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聚焦住房、醫(yī)療、教育、就業(yè)、養(yǎng)老等民生領域,用細心和耐心去解決每一個具體問題。無論是提升政務服務效率,還是優(yōu)化社會保障體系,亦或是關注特殊群體的生活需求,都要做到精準施策、細致入微。要把“問題清單”轉化為“惠民清單”,確保每一項改革措施都能精準對接群眾需求,讓人民群眾在改革中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xù)。(楊超會)
編輯:余鳳
責任編輯:冉華陽
編審:舒旭暉
0